诗词格律

诗的类别

诗可以分为古诗、律诗、绝句三种。古诗、律诗、绝句又各分为五言、七言。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,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。

古体诗时按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,没有一定的标准,可以说,凡是不受近体格律舒服的,都是古体诗。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,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。

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。律诗的韵、平仄、对仗都有许多讲究。有以下四个特点:
* 每首限定八句;
* 押平声韵;
*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;
* 每篇必须有对仗,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。

超过八句的律诗,称为长律,长律也时近体诗。

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,即四句一首。

律诗的韵

古人写律诗,时严格依照韵书来押韵的。在韵书里,平声分为上平声、下平声。平声字多,所以分为两卷, 等于说平声上卷,平声下卷,没有别的意思。
上平声15韵:
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 元十四寒十五删

下平声15韵:
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 覃十三盐十五咸

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。

五律第一句多数时不押韵的;七律第一句,多数是押韵的。由 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,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,用邻近的韵也行。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,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。不但首句用邻韵,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,只要朗诵起来谐和,都是可以的。

律诗的平仄

平仄,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。律诗的平仄规则,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。我们讲诗词的格律,主要就是讲平仄。

(一)五律的平仄

(1)仄起式

1 基本式
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2 变式

将1的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,其余不变即是仄起变式。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(2)平起式

1 基本式
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2 变式

将1的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,其余不变即是平起变式,但这种情况较少。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(二)七律的平仄

七律是五律的扩展,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。仄上加平,平上加仄。

平仄脚

五言仄起仄收: o o 仄仄平平仄
七言平起仄收:平平仄仄平平仄

仄平脚

五言平起平收: o o 平平仄仄平
七言仄起平收:仄仄平平仄仄平

仄仄脚

五言平起仄收: o o 平平平仄仄
七言仄起仄收:仄仄平平平仄仄

平平脚

五言仄起平收: o o 仄仄仄平平
七言平起平收:平平仄仄仄平平

由这四种类型的平仄错综变化,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
(1)仄起式

1 基本式

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2 变式

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,其余不变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(2)平起式

1 基本式

平平仄仄仄平平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2 变式

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,其余不变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(三)粘对

对,就是平对仄,仄对平。也就是上文所说的:在对句中,平仄是对立的。五律的"对",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 )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2 )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七律的"对",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 (1 )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(2 )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如果首句用韵,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。由于韵脚的限制,也只能这样办.。这样,五律的首联成为:
(1 )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或者是:
(2 )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七律的首联成为:
(1 )平平仄仄仄平平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或者是:
(2 )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粘,就是平粘平,仄粘仄;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。具体说来,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,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,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。
违反了粘的规则,叫做失粘;违反了对的规则,叫做失对。

(四)孤平

孤平是律诗(包括长律、律绝)的大忌,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,注意避免孤平。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,也注意避免孤平。

在五言"平平仄仄平"这个句型中,第一字必须用平声;如果用 了仄声字,就是犯了孤平。因为除了韵脚之外,只剩一个平声字了。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,所以在"仄仄平平仄仄平"这个句型中,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,也叫犯孤平。

(五)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

在五言"平平平仄仄"这个句型中,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,就是"平平仄平仄";七言是五言的扩展,所以在七言"仄仄平平平仄仄"这个句型中,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,就是"仄仄平平仄平仄"。这种格式的特点是: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,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。注意:在这种情况下,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,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。

(六)拗救

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。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,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。前面一字用拗,后面还必须用"救"。所谓"救",就是补偿。一般说来,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,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。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:
(a )在该用"平平仄仄平"的地方,第一字用了仄声,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,以免犯孤平。这样就变成了"仄平平仄平"。七言则 是由"仄仄平平仄仄平"换成"仄仄仄平平仄平"。这是本句自救。
(b )在该用"仄仄平平仄"的地方,第四字用了仄声(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),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。这样就成 为"仄仄平仄仄,平平平仄平"。七言则成为"平平仄仄平仄仄,仄 仄平平平仄平"。这是对句相救。
(c )在该用"仄仄平平仄"的地方,第四字没有用仄声,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。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。这是半拗,可救可不救, 和(a )(b )的严格性稍有不同。

诗人们在运用(a )的同时,常常在出句用(b )或(c )。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,又构成对句相救。

律诗的对仗

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。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,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,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 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。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,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:
1、名词 2、形容词 3、数词(数目字)4、颜色词 5、方位词6、动词 7、副词 8、虚词 9、代词
同类的词相为对仗。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:
(a )数目自成一类,"孤""半"等字也算是数目。
(b )颜色自成一类。
(c )方位自成一类,主要是"东""西""南""北"等字。这三类词很少 跟别的词相对。(d )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。
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。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(鸳 鸯、鹦鹉等)。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。
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,最好是人名对人名,地名对地名。

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,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,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,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。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,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。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。首联用了对仗,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。


诗词格律
https://symcreg.github.io/2024/11/22/诗词格律/
作者
sam
发布于
2024年11月22日
许可协议